嗨,我是林威宇 👋

我喜歡新創、行銷、投資、魔術,與生產力相關內容。目前擔任財報狗行銷經理和上櫃公司行銷顧問,也有投資初級和次級市場。

如何讓 ChatGPT 摘要大量內容:不同方法的優缺點

讓 AI 做摘要是現在很常見的 AI 應用,但現在就算都使用 OpenAI,各家摘要的品質參差不齊。主要原因有兩個: AI 摘要結果不如預期的兩個原因 1. Prompt 這可能是最關鍵的問題。「摘要」這件事不如大家想得這麼單純,它要考慮的東西不少。 舉例來說,同樣一則台積電新聞,一般大眾和投資人關注的重點就不同。如果站在一般大眾的角度摘要重點,對投資人來說無用資訊太多,該講的重點沒講;如果站在投資人角度摘要,對一般大眾來說又省略太多前提,看不懂,也不了解為什麼這是重點。 「重點」是什麼,這很因人而異。一個人認為的重點,可能是另一個人眼中的廢話。所以你不能單純用「幫我摘要重點」作為 prompt。而要針對不同情境、不同使用者,特製該情境下的 prompt。 這也是為什麼大家會讓 ChatGPT 在做廣泛閱讀時做摘要,但回到自己專業領域,通常不會信任 ChatGPT 的摘要。因為前者就算是泛泛之論仍會有點收獲,但後者對摘要的品質要求變得很高。 2. 技術選擇 這邊要先了解一下目前技術的限制。現在最強的語言模型還是 OpenAI 的 GPT-4 和 GPT-3.5。 GPT-3.5 目前在摘要上最大的問題是一次能塞的內容少。他的限制是 4096 token,如果是寫滿字的 pdf,大概就是一頁半,而且理解能力較差。 GPT-4 的優點是理解能力強,但它的速度慢,如果閱讀長一點的文章,甚至會花到 2 分鐘以上。試想,你叫 AI 幫你摘要一篇文章,結果在那邊乾等 2 分鐘,顯然並不是很愉快的閱讀體驗。更別說 GPT-4 目前價格是 GPT-3.5 的 15 倍。就算你有錢有閒,基本的 GPT-4 token 上限是 8k (三頁 pdf),更貴的可以到 32k (12 頁 pdf),針對真的需要摘要的大量內容,這都是杯水車薪。 所以,針對超過字數限制的文件,有哪些摘要方法呢? 如何摘要大量內容 為了解決字數上限的問題,網路上有各式各樣的應對方法,這邊是我目前看到的幾種: 只拿開頭 有一款很紅的瀏覽器擴充功能——「YouTube & Article Summary powered by ChatGPT」,之前叫做「YouTube Summary with ChatGPT」,就是用這個方法。...

May 6, 2023 · 1 min

台灣新創與加速器雜談筆記

最近一個月有機會跟三家台灣新創聊天,他們都是在做服務小型商家、組織的 SaaS,聊一聊發現大家都會講到一樣的東西,這邊做點紀錄。 我對這塊蠻不熟的,目前的樣本也還很小,如果看完有什麼想法或指正,歡迎 IG 或 FB 私訊聊聊。 新創想跟投資人要什麼 好的新創不缺錢。 過去幾年,我也聊過幾十家新創,真的沒有一家在選擇投資人的時候,會單純只是要錢。 想投資好新創的錢太多了。他們選擇投資人都是找策略投資人,單純給錢,或是協助內部效率的興趣都不大。(除非真的是很多錢,太香無法拒絕) 所以,他們想要什麼樣的策略投資人?能帶來更多客戶的投資人。在這三家裡,他們的投資人很多原本就是客戶,甚至是幫他們拓展更多客戶的中間人。例如其中一家「學米XUEMI」是做教育科技,背後投資人就是補教龍頭卓越成功。 拓展客戶又有很多種,他們最想要的,是協助出海。感覺在台灣市場做軟體的,出海真的是個剛需。(對,不只創投希望新創出海,新創本身也都是很想出海的) 總之,對新創來說,他們唯一要的,就是更多的收入。Paul Graham 在《新創 = 成長 》這篇文章也說,收入的成長率是衡量新創最好的指標。 不是有很多加速器說協助出海嗎? 輔導出海的加速器,做得不錯的會要求你要先在海外有成績,有一定數量的海外客戶。例如 500 Global、Skydeck、SparkLabs 都會要求你要準備好各種海外事業。但問題是這些新創一開始就是不知道怎麼做,才會想要加速器協助。 目前聽起來,台灣大部分加速器是解決前段(完全新手創業)跟後段(已經踏到國外)的問題,但中間「協助跨出海的第一步」這段沒人解決。 那台灣其他公司怎麼出海的? 扣除掉早期新創紅利,這幾年出海的大多有大投資人,或是海歸回來有當地人脈。真正台灣土生土長打出去不多,非常值得 respect。 例如財報狗最近訪談的串串 Kobab,老闆有了幾個海外客戶,就直接飛出國自己做商業開發,在當地建業務團隊。AmazingTalker 老闆很像也是,狂做 SEO 然後就衝了。 另一個我想到的例子是 Heptabase。他們從一開始就打算做海外市場,Discord 社群也是第一天就是英文為主。不過這種案例在台灣還是少數。 不管怎麼說,對於一家土生土長的台灣新創來說,出海似乎真的有一道檻在那邊,過不太去? 如何提高出海可能性 前面有提到,台灣加速器解決了前段(完全新手創業)跟後段(已經踏到國外)的問題,但中間還有一個落差——跨出海外的第一步。 對於這一步,到底要怎麼解決呢?跟這幾間新創聊了一下,感覺有幾種可能性。 1. 不是介紹兩三個大客戶,而是介紹十個小客戶 這次聊的其中一個人,之前待的新創有拿到軟銀的投資。他說,軟銀投資後就是直接幫你介接潛在大客戶聊需求,這就是當已經很有能力接海外業務時,最好的幫助。 但對於想跨出第一步的新創來說,找大客戶反而沒幫助。畢竟這個產品還不見得能滿足海外需求和文化,直接打大魔王有點越級挑戰了。 對他們來說,更好的幫助反而是介紹十個潛在的小客戶。讓他們可以好好了解他們在海外的目標受眾在想什麼,產品定位、曝光、功能需要怎麼調整。 有點像是獵頭,只是不是幫企業內部找人,而是幫企業尋找、過濾潛在的客戶。 2. 心靈成長取暖團 這不是在說笑。如果以 Fogg 行為模型來說,行為(Behavior)= 動機(Motivation)* 能力(Ability)* 觸發點(Trigger)。 前面介紹客戶是提升能力,但除了這個角度,也可以提升動機。 我在想,說不定出海成功的人只會覺得,「你們不敢一個人出去,那就別想出去」。這感覺也蠻合理,勇於承擔風險的人享有更高的報酬。 這樣說起來,大家一起抱團取暖,一直互相打雞血,說不定就一起出去了。 後續想了解的東西 如果想要更完整了解這個脈絡,我還需要知道很多東西 專注在出海的加速器、創投聊他們怎麼評估新創,投資後又怎麼協助他 受到創投協助出海的新創過程是什麼 自己出海的新創過程是什麼 有任何想法或指正,歡迎 IG 或 FB 私訊我聊聊。

April 30, 2023 · 1 min

多數專家可以被 AI 取代,這攸關企業存亡,但你不用擔心失業

昨天我的 Facebook 動態 提到我對近期 AI 發展的焦慮,也讓我發現,很多人跟我一樣,因為近期 ChatGPT 的興起而相同感到焦慮。 然而,有些擔心我覺得還太早了,這些擔心並不必要。這篇文章我會分享我目前的一些想法,以及和他人觀點不同的地方。 幾個重點: AI 不會取代人類,AI 也不會讓你沒有工作,不管你是什麼行業,都不用因為未來可能沒工作而焦慮 對許多企業來說,這會是一場浩劫。不使用 AI 技術的企業,在未來可能跟現在不會使用網路的企業一樣失去競爭力 ChatGPT 不是重點,現在就算沒有 ChatGPT 或任何類似的 AI,也不會改變任何事 AI 在未來會對商業世界產生巨大影響,除了它能夠把事情做的夠好,更大的原因是它變得超級便宜,而且任何開發者都超級容易客製化使用 ChatGPT 對這世界帶來最大的影響,是讓大家開始發現 AI 能做多好,多快,多便宜 真正要緊張的不是 ChatGPT,而是其他 AI 技術的低成本和普及化 ChatGPT 這種連續對話式的 AI 不是殺手級應用 ChatGPT 出來的時候我不緊張,因為這種對話不是好的應用。 為什麼? 每個人會同時扮演許多角色,例如一個人會同時扮演著一位母親,一個工程師,一個和朋友相處的人,一個孝順的女兒。 而每一個角色,其實要做的事都差不多。這位母親和那位母親要做的事雷同,這個工程師跟那個工程師要做的事也差不多。處理這些任務所需要問的問題和資訊,其實也都大同小異。 在這種情況下,對於不同情境和任務,就會出現許多不同產品來滿足使用者的需求。 簡單來說,知道你要什麼,如果還要你輸入指令詢問,那就太麻煩了。真正好的應用,應該是直接提供你需要的資訊,甚至是直接幫你做好。 另外,問一個問題,給一個回答,這是之前 GPT-3 就做很好的事。ChatGPT 的創新在於可以連續對話。但如果一個問題需要連續對話好幾次才能拿到答案,那也還是太花時間了。 換另一種角度,站在使用者能力的觀點,其實大眾根本就不知道什麼是好的問題。大眾只會提出痛點和需求,解決方案一向都是由創新者所提出的。 綜合以上兩點,對於 ChatGPT,我一開始只把它當作比 GPT-3 Playground 更好一點的介面,並沒有覺得他會帶來多大的衝擊。 就算是開發 ChatGPT 的公司——OpenAI 也是如此。ChatGPT 一開始的定位根本不是一個商業化的產品,它只是一個 demo,告訴大家現在可以做到連續對話了。這跟 GPT-3 Playground 的 demo 相同,它最初根本沒有想到自己會變成一個產品。是後來爆紅,才將它獨立變成一個商品。...

March 5, 2023 · 2 min

封鎖 Facebook 詐騙:關鍵字清單與封鎖方法

更新日期:20230712 Facebook 的詐騙訊息太多了,不管是粉絲專頁或是我的個人頁面都一堆。目前最好的方法還是透過關鍵字封鎖功能,這篇文章會分享我覺得應該封鎖的關鍵字,以及粉絲專頁和個人頁面分別如何封鎖關鍵字。 封鎖關鍵字 我自己是垃圾粉專跟推薦語都會封鎖,這樣我覺得在新的詐騙粉專出來的時候,還是會有一定機率擋掉。但因為有人會把推薦語當作梗來留言,所以有些人可能會不想封鎖這些推薦語。 我這邊就將這兩種關鍵字分開來,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決定要不要封鎖推薦語。 垃圾粉專 HongKong Gold Stocks,Stocks Grace,Stocks Mgcn,以股會友,伯樂相股,何生咨詢,修志明,凌兒理財,前沿資訊,劉羅奇談,古友會,古添樂,古道伯樂,古道論墵,古龍筆記,古龍說財,古龍説股,古龍講股,台股女神,台股金庸,周厭,周周研股,唐僧股經,喬娜說股,土伯股評,奪冠密碼,孔明盤中,孔明論股,存股之道,存股學院,存股筆記,宏觀印象,寧文說股,小新與股票,巴菲財報,微觀印象,快樂存股,快樂操盤,快股王,怡君盤語,慕容講股,戰狼crypto,投資筆記,捷徑股票,整股専家,文博筆記,文語品股,文輝筆記,新飆會,明輝筆記,暴股社團,曾國正,李龍盤金,杨霖浩,林語盤風,樂哥之道,港股日誌,爆升股社,牛人研報,牛熊盤勢,牛熊股盤,牛牛先鋒,牛股指南,牛股研報,獲利之道,生財有道,發現古金,發財壹哥,百姓股社,百股齊發,盤前飆股,盤股公社,短炒攻略,穩中求升,穩中求昇,簡單存股,紅樓股經,老李學財經,老股董,肖生談股,股市大亨,股市精靈,股市英雄,股市行者,股海奇兵,股海存股,股海小哥,股海巡航,股海老兵,股海行舟,股海護航,股海雲圖,股游仙,股票分析師,股老頭,股財神,萬股朝宗,萬股長紅,蔡 靜 說股,蔣股堂,西游股經,説書評股,談股觀市,談股論金,諸葛觀市,諸葛評股,講股筆記,谷舞達人,豐騰講股,趨勢巡航,趨勢縱橫,趨勢追踪,輕鬆存股,運籌帷幄,選股神探,鄧少看股,里程飆股,金庸説股,金庸財報,金玉滿堂,金股匯友,金股奇緣,金股推薦,金股狙擊,金股臨門,金股英雄,金鼔先鋒,金龍傳股,闕上又,陳曉生,陳言股語,霸道股評,飆股特工,飆股雷達,高圣講股,鬼山人,鬼手易生,鬼股子,黄榮輝,齊股沖天,古龍股龍,金庸奇股 推薦語 一位達人,一直在追踪,一直都在追蹤,一起關注,交流群,值得参考,值得學習,值得推薦,值得追蹤的只有,值得點讚,內容非常不錯,公佈牛股,分享給大家,分析群,加v,加老師的賴,匿名進群,博主,參考一下,只有版主,只有版大,只看板主,只看版主,可以去關注,和入群,和您一樣詳細,唯有版主,太準了,專業又有料,市場獲益,感恩版主,感謝老師與版主,持續盈利,推薦一檔強勢股,推薦精準個股,新發現,最近關注,有料,有水準值得一看,有水準的只有,每天學習版主,每天都在,每天都有,每日分享,每週分享,测评,港股分析群,港股群,為你講解,由淺入深的貼文,由淺到深,發現一個,發現有水準,盤前分析非常準確,確實不錯,精彩分享,精準的個股,給大家推荐,複利思維,讓人敬佩,讓我獲利不少,資訊群,跟著老師賺,跟著賺,追蹤已久,進來看看吧,都在追踪,關注版主,非常值得學習,非常專業,今日推薦關注 如何封鎖關鍵字 目前封鎖關鍵字只能在電腦版的網頁使用,使用行動版網頁或 App 都無法設定。 粉絲專頁和個人頁設定封鎖關鍵字的地方不一樣,根據以下路徑找到設定關鍵字的地方後,將上方字串全部丟進去,然後按下儲存即可。 粉絲專頁 切換為粉絲帳號的帳號,在粉絲專頁頁面,前往「設定」>「隱私」>「公開的貼文」,在「內容審核」那塊點選「從你的粉絲專頁隱藏含有特定字詞的留言」,將需要封鎖的關鍵字加入列表,按 Enter,然後點擊「儲存」。 個人 點選右上角大頭貼 >「設定和隱私」>「設定」>「個人檔案和標籤」>「從你的個人檔案隱藏含有特定字詞的留言」,將上方字串丟進去,按 Enter,然後點擊「儲存」。

March 2, 2023 · 1 min

兩本我這個月最想讀的書

這個月我大部分的閱讀時間應該都會花在兩本書,一本講團隊執行力,另一本講人才。目前都掃完第一遍,準備看第二遍。儘管這兩本書都跟 Elon Musk 毫無關係,但我讀起來一直感到 Musk 的身影。 提到 Elon Musk 的成功秘訣,大多數人都是講第一性原理,但我覺得他超強的執行力和招募人才這兩個要素,比思考方式或策略的影響更大。在執行力方面,他週六看到員工停車場半滿,還會抱怨大家偷懶;在人才方面,他親自招募了 SpaceX 前 3000 名員工。 他在南加大商學院的畢業演講 就提到,如果你想要創辦一間成功的公司,前兩點是努力工作,以及吸引優秀的人才。 Amp It Up 這兩本書,第一本是 Snowflake CEO Frank Slootman 寫的《Amp It Up》 ,是一本在講如何壓榨員工的書(無誤)。 老實說我本來對 Snowflake 很無感,也沒有深入瞭解過,只覺得當時 IPO 炒得很兇。結果一看才知道,這個 CEO 竟然已經成功帶領三家公司 IPO,這真的了不起,而他的做法就是擠壓出團隊執行力。 這樣的做法我也看到 Twitter 上有人說他是慣老闆,顯然是如此。只是慣老闆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Frank Slootman 是前者,而且成功了三次。 Talent 第二本書是 Tyler Cowen 和 Daniel Gross 合著的《Talent》 ,這本我從去年知道要出版就一直等到現在。 Tyler Cowen 是我讚嘆過很多次的天才,第一次接觸 Tyler Cowen,是聽到他的 podcast - Conversations with Tyler。這是我唯一一個聽採訪型內容會覺得「天阿,這個主持人怎麼那麼聰明」的 podcast,也是我評價最高的 podcast 之一。 我本來以為 Cowen 只是個很聰明的經濟學家,沒想到他還有主持喬治梅森大學底下的一個孵化器。而且似乎還非常成功。他不只超聰明,還被稱為是最好的「全球人才資料庫」 ,在任何人都還沒發現某些人的才能前,Cowen 就能夠識別出來並投資他們,頂尖創投投資、名校學歷、獎項、報導都是落後指標。 另一位共同作者 Daniel Gross 是我第一次聽到,不過顯然也是一位天才,他在 19 歲就拿到 Y Combinator 投資,是他們當時投資過最年輕的創業家,26 歲又成為 YC 最年輕的 partner,專注在 AI 領域。...

May 21, 2022 · 1 min

能省一秒是一秒,我最常使用的 Mac 生產力工具——Raycast

之前在 Facebook 上分享 2022 年我的 Macbook 裝了哪些 App? 收到蠻多迴響,其中我有提到 Raycast 是我最常用的軟體,不少人詢問我如何使用它,這篇文章就是介紹一下這個強大的生產力工具,以及我最常使用的功能。 什麼是 Raycast 如果是 Mac 的使用者,應該都知道 Spotlight 功能,它是一個浮在螢幕中間的搜尋框,可以搜尋任何電腦裡的檔案和應用程式。Racycast 就是加強版的 Spotlight,可以讓你在這個搜尋框切換應用程式、搜尋檔案和網頁,以及各種簡單的操作。 蠻多人會拿 Raycast 跟另一套很受歡迎的軟體——Alfred 做比較,這兩個軟體蠻像的,只是目前 Raycast 全部功能都是免費,不用買 Alfred 的 Powerpack,而且我覺得預設介面比較好看。 減少操作步驟,也是在降低分心的可能 上面提到的操作,例如啟動應用程式、開啟特定網頁等,其實不用 Raycast 也可以做到,而且也不會花太多時間,大多是 10 秒內就能完成的事情。乍聽之下,似乎會覺得這差異不大,將 10 秒的時間降到 1 秒內,這差很多嗎?答案是,差很多。 舉一個例子來說,大家在電腦上最常使用的快捷鍵是什麼?雖然 Ctrl+C、Ctrl+V 是最常被拿出來當梗的快捷鍵,但我想這應該不是最多人使用的快捷鍵,最常使用的,應該是 Ctrl+Tab,也就是切換視窗。 (我知道在 Mac 上大多用 Cmd 取代 Ctrl,但畢竟 Windows 使用的人比較多,我這邊統一用 Ctrl 說明,Mac 使用者懂意思就好。) 試著想像一下,當你某天在工作時,需要切換到特定軟體,結果一按 Ctrl+Tab,就看到 Line 或 Slack 軟體有訊息通知,通訊軟體上有個醒目的紅點。你想要將紅點消掉,因此先切換到通訊軟體,看到是朋友傳了一個連結,點下去看了一會,看完後,你也忘了本來要做什麼,於是漫無目的瀏覽網頁,直到某一刻突然驚醒,「啊,我剛剛原本是要做什麼事的,一不小心就分心了。」 不知道你上次遇到這個情境是什麼時候?對我來說,天天都在發生。不只是通訊軟體,有時我可能是要找我以前發過的一篇 Facebook 貼文,或是我想要找 Slack 上跟同事的某則對話紀錄,我都很容易在這過程中分心。例如打開 Facebook 就看到我有興趣的動態,或是 Slack 上同事分享的有趣消息。 這是最嚴重的狀況,一旦分心,往往不是幾十秒的事,而是十分鐘、半小時就這樣過去了。但在 Raycast 上,我只要按設定好的快捷鍵,它就能啟動指定應用程式,例如我將 Logseq 設為 Opt+L、瀏覽器設為設為 Opt+E、Notion 設為設為 Opt+N,所有我常用的軟體都有對應的快捷鍵。我是一個時常開滿軟體和視窗的人,切換視窗往往需要按好幾次 Tab,在設定這個功能之前,我每天至少要按幾百次 Tab。但現在,我不用每次都要按五、六次 Tab 還有可能被通知分心,可以專注在我想完成的事情上。...

May 19, 2022 · 1 min

財報狗學院的研究員訓練

你想去哪一種投資機構工作? 又到了財報狗學院每年招募投資研究實習生的時候,前幾天面試發生一個有趣的小故事。 「你畢業後的職涯規劃是什麼?」這是我們面試時一定會問的問題。 「我最終想做的是 Buy Side 研究員,但一開始很難直接進去 Buy Side,所以可能會先去 Sell Side 歷練一下。」在過去我們面試的上百名應試者,大概有八成的回答是這樣。 研究員根據服務的對象不同,可以粗略分成 Buy Side 跟 Sell Side。 所謂的 Buy side,就是實際投資的機構,例如自營部、保險公司、私募基金、家族辦公室,Buy Side 研究員的重點是要提供能夠賺錢的投資機會,是花錢投資的一方。 另一個是 Sell Side,在台灣最多的就是投顧,例如大家開戶後券商提供的研究報告,就是 Sell Side 研究員寫的。Sell Side 機構本身不投資,而是販賣商品 (金融資產、投資建議) 給他們的客戶。 由於研究報告提供的對象不同,自然會產生出不同的誘因。以 Sell Side 來說,他們最主要的目標是販賣產品,而不是寫出賺錢的研究報告。去年學院的內部訓練,一位講師說:「如果你未來做的是 Sell Side,我能夠給最好的建議就是,目標價寫得越聳動越好。」一般來說,會認為 Buy Side 的報告比 Sell Side 報告更重視實際投資結果,我們常聽到很多 Sell Side 研究員會說他們被主管要求提高目標價,好讓這篇報告變得比較吸引人。(當然,這不代表 Buy Side 就非常完美沒問題,不然也不會有所謂的結帳行情。)  財報狗學院的研究員們 「Buy Side 一開始很難進去,所以要先進 Sell Side,為什麼會這樣覺得呢?這認知是從哪裡來的?」我接著問 「之前有學長姐回來跟我們分享,這是當時聽到的。」會有這樣的想法很正常,畢竟在學校的時候,對職涯的認知多數是來自於願意回來分享的學長姐。 在財報狗學院,我們的目標是聚集傑出的研究員,透過互相交流,一起創造長期優異的報酬。其中一部分就是培訓有潛力的學生,並且協助他們找到投資工作。 結束一整天的面試後,一出會議室,學院的一位學員對我說: 「威宇,我剛剛接到電話通知錄取了。」他正在面試一個家族辦公室的個股研究員,在前面講的分類屬於 Buy Side。 第一份投資工作就進到投資 Buy Side,這在財報狗學院不是特例。過去三個月,學院有四個人找到工作,全部都是 Buy Side 研究員,包括私募基金、實業公司、家族辦公室。...

May 1, 2022 · 1 min

為什麼投資市場喜歡矩形樹狀圖?

我研究所學資料視覺化的時候,對矩形樹狀圖一直有點困惑,它不是很容易理解的圖,到底會用在哪裡?這幾年最常看到它出現應該就是財經網站,例如 Finviz、TradingView 等,都是用樹狀圖呈現市場熱度。但我還是沒有很能夠理解他的好處。 樹狀圖的優缺點 NN/g 這篇講樹狀圖的文章 我覺得不錯,整理得很完整。 樹狀圖的優點 可以比較兩個維度:透過面積和顏色 可以呈現大量資訊 樹狀圖的缺點 較複雜,無法快速理解 人類不擅長比較面積 對於非分層數據,效率低下。如果數據不是分層的,不應使用樹狀圖 顏色有可能太一致而分不清楚邊界 替代選項 長條圖 散佈圖 我的想法 這幾天想了一下,大概有結論了。如果今天的資料點少,那長條圖或散佈圖的確是比較好的視覺呈現方式;但是當資料點多,而且希望可以盡可能辨識不同資料點時,矩形樹狀圖就有優勢。主要原因有兩個: 矩形樹狀圖比長條圖更有效率使用畫面空間 長條圖在空間利用上,只有完全使用到類別那個軸,但在數值的軸沒有完全使用。短的數字會有大量留白,造成空間無效率。就算單個資料點佔畫面比例相同,也會因為留白減少可使用面積,導致能呈現資料量減少。散佈圖也有相同問題,這兩個圖要能呈現資訊,空白的區域是不可或缺的要素。相比之下,矩形樹狀圖能夠盡可能地填滿畫面,對畫面空間的使用率更高。 人類的長度的敏感度高,在這個情境下反而是缺點。 通常使用矩形樹狀圖呈現股票市場狀況,會是用大小呈現市值,顏色呈現漲跌幅。但不管是市值或漲跌幅,其實都不需要知道精確第一名是誰、第二名是誰,他們差距多少。但如果使用長條圖或散佈圖呈現,人一定會被吸引去看誰是第一,誰是第二,反而造成不必要的認知負擔。 以上兩點,大概就是這個情境矩形樹狀圖比起長條圖有優勢的原因。如果要說,可能還有第三點:不明覺厲。

April 28, 2022 · 1 min

《卡片盒筆記》推薦序

如果想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我相信《卡片盒筆記 》一定能夠幫助到你。這本書不只影響了我做筆記的方法,甚至影響了我的思考流程。從閱讀、吸收、整理、分析到輸出,透過本書提到的技巧,讓我能夠在更短的時間內,挖掘更深的洞見。就像作者說的,「寫作」不是發生在研究、學習或研讀之後,而是這整個過程的媒介。⁣透過這些有效的筆記和寫作,我們能更有效率地使用我們的大腦,升級我們的學習系統。 我想很多喜歡閱讀的人都和我一樣,在閱讀的過程會有一種自己變聰明的感覺。彷彿在閱讀過程中,我們能像作者一樣靈活運用這些知識,當讀完以後,我們就變成了升級版的自己。 如果事情會這樣發生,那就太好了,可惜,往往事與願違。在過去的閱讀經驗,有兩個問題時常困擾著我:第一,讀的過程覺得內容很有道理,讀完卻說不出對自己有什麼實質影響;第二,同一本書過幾年後重讀,發現裡面很多畫線的重點,事後根本就沒有記得或用到。 簡單來說,當我放下書以後,我並沒有變成升級版的我。當一本書從頭到尾翻完,一覺醒來,書還是書,我還是我。這是一件很沒有效益的事情,如果我們沒辦法將知識內化運用,學習毫無意義。 在尋找更有效的學習方法過程中,我接觸到了這本書。用這種方法寫出來的筆記會很像你的頭腦,它們是點子與點子的連結,你可以將不同想法連結在一起。如果在記錄想法的當下,就能有效建立這些連結,日後從任何一個點子出發,都能夠快速連到所有相關的筆記,就像一個密密麻麻的網狀結構。在這過程中,不只能更理解自己寫下的東西,也讓這些筆記在適當的時候,會自動跑到你的面前。 千萬不要覺得這本書描述的方法很麻煩,這幾年已經有許多新一代的筆記軟體支援雙向連結功能(例如我自己使用的 Logseq ),讓這本書所提的方法更容易使用。如果讀者有興趣,可以選幾款有興趣的玩玩看。曾經擔任 iOS 的工程師 Andy Matuschak 參考卡片盒筆記法,發展出長青筆記(Evergreen notes)的概念 ,也很推薦大家可以研究看看。 透過這種筆記的方法,當我們在未來遇到問題時,可以更容易將過去學到的東⻄靈活應用;也能將現在學到的東⻄作為未來更深入內容的基礎,並且建立跨領域的連結,提出創新的想法。往後接觸到新的資訊,都能將他人的觀點結合自身的知識,成為獨特的洞見,這就是這本書給我最大的益處。

April 25, 2022 · 1 min

為什麼要從 WordPress 轉到 Hugo

如果一個想法沒有跟他人交流,那這想法還有多少價值?⁣這是我決定更換網誌平台最主要的原因。希望透過這次的搬移,我能夠更快速、方便、有效率地在一個自己的網站上分享自己的想法。 三年前我從 Medium 轉到 WordPress,三年後,我決定再換一個平台發布網誌。這次選擇的平台是 Hugo ,花了我不少時間搞定。雖然還不完美,但已經解決我主要的痛點,剩下的東西之後再慢慢調整就好。 這篇文章主要會說明我為什麼要離開 WordPress,以及為什麼選擇 Hugo。  為什麼要離開 Wordpress 先回顧一下當時離開 Medium 的原因 : Medium 個人帳號沒有分類功能 如果讀者在 Medium 上看到你的文章覺得不錯,他們更可能會記得在 Medium 看到一篇好文章,而不是記得作者是誰 Medium 逐漸以付費牆為中心,對使用體驗有負面影響 這幾個原因在我轉到 WordPress 後的確都有改善,WordPress 的彈性讓我可以架出一個符合我需求風格的網站,但它同時也有幾個我這幾年一直感到很困擾的地方: WordPress 速度好慢 由於 WordPress 的技術架構,導致它永遠沒辦法像靜態網頁一樣快。 對我這種只想要單純發布文章的需求來說,我根本不需要複雜的後端架構。我不用電商購物,也不用會員登入,只要讓我發布文字和圖就好。但由於 WordPress 的技術限制,導致我就算是這種簡單的需求,開啟網頁也需要等個一兩秒。 我在財報狗執行 SEO 很重視網站速度,但自己的網誌卻沒辦法像其他人架在靜態網站一樣快,甚至在 Google Search Console 和 Google PageSpeed Insights 常常會看到要求改善的訊息,實在是讓我無法忍受。就算找了幾個網路上推薦的擴充套件,在 Google 要求的 Core Web Vitals 上也都沒有很好的表現。 網誌文章與本機的筆記往往不一致 一篇文章修修改改是常有的事,我發布網誌的流程是先在筆記軟體裡面寫好草稿,接著複製到 WordPress 後台進行編輯,通常實際上線後,還會再陸續調整一些文字和內容。就算文章發佈了一段時間,常常還是會增減文章內容,有時候是調整網誌上的文章,有時候則是調整自己筆記軟體的文章。 長期下來,我筆記軟體內的文章和網誌的文章往往差很多,導致我想要找一個自己曾經寫過的內容,卻得在兩個地方搜尋。 也許有人會問,為什麼不在每次調整時,就兩邊一起修改呢?答案我想顯而易見:麻煩。 沒有反向連結功能 最後一個困擾我的地方則是一個新的需求——反向連結。這兩年雙向連結的筆記軟體非常紅,隨著 Roam Research、Obsidian、Logseq 這類新一代的筆記軟體興起,到後來連 Notion 都加入了這個功能,我覺得這個功能的確能讓讀者(包括自己)更全面地理解這篇文章。...

April 25, 2022 · 1 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