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省一秒是一秒,我最常使用的 Mac 生產力工具——Raycast

之前在 Facebook 上分享 2022 年我的 Macbook 裝了哪些 App? 收到蠻多迴響,其中我有提到 Raycast 是我最常用的軟體,不少人詢問我如何使用它,這篇文章就是介紹一下這個強大的生產力工具,以及我最常使用的功能。 什麼是 Raycast 如果是 Mac 的使用者,應該都知道 Spotlight 功能,它是一個浮在螢幕中間的搜尋框,可以搜尋任何電腦裡的檔案和應用程式。Racycast 就是加強版的 Spotlight,可以讓你在這個搜尋框切換應用程式、搜尋檔案和網頁,以及各種簡單的操作。 蠻多人會拿 Raycast 跟另一套很受歡迎的軟體——Alfred 做比較,這兩個軟體蠻像的,只是目前 Raycast 全部功能都是免費,不用買 Alfred 的 Powerpack,而且我覺得預設介面比較好看。 減少操作步驟,也是在降低分心的可能 上面提到的操作,例如啟動應用程式、開啟特定網頁等,其實不用 Raycast 也可以做到,而且也不會花太多時間,大多是 10 秒內就能完成的事情。乍聽之下,似乎會覺得這差異不大,將 10 秒的時間降到 1 秒內,這差很多嗎?答案是,差很多。 舉一個例子來說,大家在電腦上最常使用的快捷鍵是什麼?雖然 Ctrl+C、Ctrl+V 是最常被拿出來當梗的快捷鍵,但我想這應該不是最多人使用的快捷鍵,最常使用的,應該是 Ctrl+Tab,也就是切換視窗。 (我知道在 Mac 上大多用 Cmd 取代 Ctrl,但畢竟 Windows 使用的人比較多,我這邊統一用 Ctrl 說明,Mac 使用者懂意思就好。) 試著想像一下,當你某天在工作時,需要切換到特定軟體,結果一按 Ctrl+Tab,就看到 Line 或 Slack 軟體有訊息通知,通訊軟體上有個醒目的紅點。你想要將紅點消掉,因此先切換到通訊軟體,看到是朋友傳了一個連結,點下去看了一會,看完後,你也忘了本來要做什麼,於是漫無目的瀏覽網頁,直到某一刻突然驚醒,「啊,我剛剛原本是要做什麼事的,一不小心就分心了。」 不知道你上次遇到這個情境是什麼時候?對我來說,天天都在發生。不只是通訊軟體,有時我可能是要找我以前發過的一篇 Facebook 貼文,或是我想要找 Slack 上跟同事的某則對話紀錄,我都很容易在這過程中分心。例如打開 Facebook 就看到我有興趣的動態,或是 Slack 上同事分享的有趣消息。 這是最嚴重的狀況,一旦分心,往往不是幾十秒的事,而是十分鐘、半小時就這樣過去了。但在 Raycast 上,我只要按設定好的快捷鍵,它就能啟動指定應用程式,例如我將 Logseq 設為 Opt+L、瀏覽器設為設為 Opt+E、Notion 設為設為 Opt+N,所有我常用的軟體都有對應的快捷鍵。我是一個時常開滿軟體和視窗的人,切換視窗往往需要按好幾次 Tab,在設定這個功能之前,我每天至少要按幾百次 Tab。但現在,我不用每次都要按五、六次 Tab 還有可能被通知分心,可以專注在我想完成的事情上。...

May 19, 2022 · 1 min

意識參與的程度決定你的生產力——《每天最重要的兩小時》讀書筆記

比別人更努力,可能不是最好的方法 推薦程度: 4/5 這是一本教你提高生產力的書,有別於其他時間管理的書,它講了更多時間管理方法背後的科學研究 這種引用大量研究的書很合我的胃口 重點摘要: 當做完一件事,或臨時被打斷(包括分心使用手機、上網等),不要馬上接著做下一件事。⁣把自己抽離出來,跟自己說「這是決定點,我要好好思考」,將自己抽離手上事物,好好思考全局,什麼才是接下來應該做的,不要因為缺乏進展的愧疚感而急著做一下件事。 事先想像做完每一件事,接下來要幹嘛。想像你可能因為什麼因素被打斷、想像被打斷後你要做什麼。光是事先想像,就會讓你更有可能達成目標。 擅用情緒。憤怒讓你果斷,悲傷讓你公正、深思熟慮,好心情讓你有創意。事先想像什麼時候會有什麼情緒,將適當的任務配置在那之後。 小事情也會消耗心智能量,別在意志力最好的時候去處理信件、看 Facebook 等雜事。 前一天規劃好事情,幫你減少隔天心智能量的消耗。 分心的時候就內觀冥想,平靜地察覺思緒的飄移,但不要做動作,讓腦中想法亂飄一陣子,它就會回來讓你繼續做事了。 當你覺得專注力很差,有幾種做法:喝水、攝取咖啡因(半罐紅牛)、做點小運動、睡 10 分鐘。 需要專注、機靈的時候環境要亮一點、安靜,需要創意的時候就暗一點、中等噪音(70分貝)。 雜亂會影響專注。 久坐不動會讓活力和情緒低落。 以下是筆記摘錄 策略一:在日常事務中,辨識每一個決定點 日常生活有太多習慣性例行程序,例如早上起床、換衣服、通勤到公司、開電腦、回覆電子郵件、吃午餐、開會、運動、煮飯、準備上床睡覺等。 問題是,我們經常做完一件事後,緊接著做另外一件事,並未多加思考接下來應該做哪件事才對。我們出於反射地回應,想到什麼就去做,不管這麼做有多不智。結果是,我們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在研究界,有一項重要的理論:在其他條件與因素不變的情況下,我們通常傾向走最不花腦筋的那條路。 想要改變頭腦自動駕駛的模式,訣竅在於辨識那些介於各項事物之間、相當珍貴的決定點時刻,並且妥善把握這些時刻,好好決定接下來該做哪件事。 別為了節省5分鐘,瞎忙一整個小時 簡單來說,這些珍貴的時刻,出現在一項事物結束或被打斷時,例如當你講完一通電話時,你「可以」選擇接下來要做什麼事,是應該先回一封電子郵件,或是先為一場會議做準備?...

January 30, 2019 · 1 min